千年古邑博罗:加快城镇化建设,解锁新型发展密码
位于珠三角心脏地带、大湾区深处的博罗县,是广东省内四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千年古城,正不断展现出新的活力。近些年,博罗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质,因此荣获了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的称号,并且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挂钩联系的地区。
近日,记者踏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博罗之谜”。
“县城一天比一天新”
博罗县城的文化广场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夏夜时分,居民们在此散步、打球,享受着悠闲时光;有的则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心情愉悦无比。不远处,博罗书城中,学生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娱乐休闲设施日益增多,居民生活日渐多彩。正在跑道疾走的00后李倩对家乡的巨变感慨万分,“一毕业我便计划返乡就业!”她满怀憧憬地说。
县城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成为吸引人们留在博罗从事事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博罗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推出了畅城、民生、强城、趣城、碧水、靓城、智城七大行动计划。同时,组织实施了涵盖4大领域的71个新型城镇化项目,旨在补齐短板和强化优势。截至目前,累计投资已达51亿元,其中14个项目已完工,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县城的标准化和品质化提升。
就业、就学、就医,这些关乎民生的点点滴滴不容忽视。近些年,博罗县针对民生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县城的各项功能日益健全。据数据显示,民生支出在公共预算中的比例超过七成,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2015年分别实现了50%和54%的增幅。在过去五年中,教育领域的投入已超过120亿元,中小学学位也因此增加了近6万个。
千年古邑博罗焕发新生机。图/博罗融媒
千年古邑文化基因延续
千年古城的文化传承一直延续至今,使得新型城镇化得以真正融入文化元素。位于县城文化广场对岸的观背村,被誉为远近驰名的“网红村”。行走于村中,可见竹篱环绕、柴门掩映,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道两旁的彩色壁画点缀其间。保宁桥、长寿观等千年古迹至今保存完好,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村子里。令人难以置信,那个昔日充斥着垃圾、破败不堪的古村落,现已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观背村的发展受益于文化的强大推动。自2015年起,该村村委会正式成立,通过将民房统一出租,成功吸引了超过60家文化团体和机构入驻,涵盖了琴棋书画等多个艺术门类。
文化汇聚催生了村落风貌的焕然一新。老旧房屋得以改造与刷新,村中的道路也逐步得到绿化。目睹这些变化,村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他们计划拆除7间破败的房屋以建造观背书吧,结果在短短一周内便顺利完成了征拆工作。
王春娣,观背村党支部的委员,向记者透露,观背村每年吸引了将近五十万的游客,同时促进了民宿、餐饮等行业的繁荣,成功开辟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村民们便在家门口售卖特色小吃,生活得以改善,无需再四处奔波。村民郑丽娟脸上洋溢着笑容,如此说道。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犹如不断涌动的活泉,而特色产业的培育则是其稳固的基石。博罗县始终秉持着以产业为强县之本、以项目为核心的理念,持之以恒地致力于产业向集聚和集群化方向的发展。
六大产业群齐头并进
在龙头项目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建设场面异常繁忙。该产业园是广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十四五”规划中的省级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一百亿元,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铜杆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铁路导线生产基地。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该项目以“湾区速度”领先,成功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目标。
以正威集团为引领的铜材料产业构成了博罗县特色显著的主导产业群之一,此外,该地还拥有以欣旺达等企业为龙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华通、南亚等企业为龙头的尖端电子信息产业;以台铃、小刀、路商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动车辆产业;以左右家私等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家居产业;以及以省部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与食品预制菜产业等六大产业群,它们并肩作战,共同推动博罗县迈向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博罗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700亿元的重要里程碑,荣获了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称号,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直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络的点,同时入选中央文明办评选的全国10个重点联系县,还连续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博罗正坚定不移地向着打造一个经济强盛、民众富裕、风景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魅力强县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