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广告乱象丛生!治疗各类疾病秘方广告铺天盖地?
在“今日头条”的应用中,广告无处不在,各式各样的“特效药方”层出不穷,从治疗失眠、鼻炎到高血压、糖尿病,应有尽有。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指出,南宁的“今日头条”工作人员透露,该平台上首页展示的广告内容均符合法律法规,但用户点击进入后,却可以无视广告法的约束,无论是患者亲身讲述、资深专家看病,还是任何商品推销,皆可随意进行。
从“无拘无束地售卖任何商品”到“协助伪造虚假资质”,再到“无论你在今日头条上投入的广告费用多少,亦或是推广的产品是否具备相应证照,他们对此并不予以重视”……南宁的今日头条员工所发表的言论,并非自我吹嘘,而是揭露了业界的混乱现状;他们南宁的广告业务做得相当出色,屡次成功,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他们所言非虚。
乱象横生,相互攀比,此等今日头条无视法律规范,肆意损害民众利益,更是对监管置若罔闻。大家普遍知晓,去年十二月,北京网信办郑重督促“今日头条”进行整改,主要因其在持续传播色情低俗内容、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服务以及标题党等方面存在问题。今日头条的整改似乎并未完成,然而在改正过程中却屡次犯错,这边刚修正,那边又出现问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故意为之的违规行为,这样的整改,又怎能体现出真正的诚意呢?
传播色情低俗内容,法律决不宽恕;若发布虚假广告,尤其针对二三线城市,骗取患者血汗钱,此行为亦属违法,性质恶劣,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原因不言而喻,患者因受虚假药品广告误导,耗费了辛苦赚来的钱,却无法治愈疾病,病情因此延误,一旦发生意外,责任由谁承担?今日头条竟敢从事如此关乎人命的黑心生意,难道还有一丝良知吗?将法律规范置于何方?如此忽视人文精神、缺乏企业道德的企业,究竟意图传达何种价值观念?
报道显示,相关人员并非不知其行为已触犯法律,否则他们不会采取“二跳”策略来规避风险。然而,即便明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他们却依然执迷不悟,这种行为更是难以被原谅。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头条”平台上虚假广告主要针对的是二三线城市,利用所谓的“智能”手段欺骗消费者。今日头条素来自豪于其算法的精确性,或许无需对算法进行定性,技术本身并无过错。然而,一旦恶意之人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们在作恶时将更加得心应手,所造成的损害也将更为严重。这一现象理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监管。
众所周知,在2016年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运营网站者不应单纯追求点击量,开设网店者需警惕假冒伪劣商品,社交平台运营者不应成为谣言的传播工具,而搜索引擎则不应仅以支付金额的多少来决定搜索结果的排名。一年有余,相关企业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今日头条却依旧深陷丑闻之中,其违法行为愈发严重,这不禁让人感到困惑与沮丧。
今日头条已发布声明,对管理上的失误予以承认。然而,问题反复出现,恐怕并非仅仅是管理上的疏漏。表面上的疏漏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价值观念的偏差,以及发展道路的偏离,这导致了事故频发,小错误层出不穷,大错误也屡见不鲜。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反思,仅仅是对症下药,那么未来很可能还会犯下错误。
声明进一步指出,今日头条将依照《广告法》以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众法律法规,对广告投放者的资质实施严谨的审核……“继续”一词,引人深思。若确实遵循法律法规,便不会出现违规丑闻,何来“继续”一说?玩弄文字游戏毫无价值,正如人们常说的,要看其言行一致,若仍旧缺乏整改的真诚态度,若未从根本处审视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那么今日头条或许很快还会再次成为焦点。
这几年来,今日头条常常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要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没有捷径可走,关键在于自己掌握主动。与此同时,单靠道德自律是不足以信赖的。在期待今日头条全面整改的同时,我们监管部门的职责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应当积极作为,清除污浊,弘扬正义,确保那些不守规矩、违法乱纪的企业承担相应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