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魅力独特:罗旭灵感源于此,库兹涅佐娃赞其活力
罗旭作为中国网文的资深爱好者,对含有奇幻色彩的作品情有独钟,他常常将书中的奇幻构想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转化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以他设计的一款舞台装置为例,他说:“这款装置的创作灵感源自于起点读书上的一本奇幻小说,我运用色彩、线条以及装置材料,力求捕捉到书中所呈现的那份神秘气息。”
罗旭感慨道,当他初次邂逅中国网络文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崭新领域的门户。那些独到的创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库兹涅佐娃评价道,中国网络文学描绘的故事生动有趣,常常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在故事结构、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等方面,其创作理念与俄罗斯本土作品大相径庭。情节发展常常出人意料,这正是吸引俄罗斯读者的一大特色。她进一步指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美学同样是一大亮点。中国网络文学中蕴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诸如灯笼、竹林、折扇、茶道以及轻盈的丝绸服饰等。这些独到的文化符号对海外读者极具吸引力,使他们得以通过阅读网络文学作品,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厚与广博。
网文出海不仅仅是作品的推广,还对海外的网络创作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文企业在海外各平台已培养出近百万名本土作者,其中签约作者以Z世代群体为主力,他们创作了超过150万部原创作品。
这位来自英国的90后青年卡文,对中国的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情有独钟,因此他注册了账号投身于网络文学创作。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不仅赢得了起点国际首届年度征文大赛的英文金奖,而且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有声书播放量更是高达2.43亿。
这种“创作—反馈—再创作”的循环模式,让中国网络小说成为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纽带。“网络小说通过‘类型输出’将我国的叙事方式融入了全球流行文化之中,塑造出了‘我们的故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如此阐述。
网络文学《我们生活在南京》海报。
网文出海呈四大趋势
在2025年春节前夕与春节期间,我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凭借其推出的开源模型R1,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众多惊喜,引发了广泛的惊叹。
惊喜之一,体现在网络文学领域的运用。2月5日,阅文集团对外公布,其旗下专为作家提供辅助创作的工具“作家助手”已成功融入了独立部署的R1大模型。该集团还邀请了整个行业的网络文学创作者进行试用,并参与内测,这标志着在大型网络文学平台上R1大模型的首次使用。
AI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步伐。面对网络文学每天数万字的更新量,传统的人工翻译方式显得力不从心。然而,AI翻译技术通过“机器初译加人工校对”的模式,将千字翻译所需的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了1秒,实现了作品的“一键出海”。同时,翻译成本也大幅降低至原来的1%。除此之外,平台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以阅文集团为参照,该集团海外平台已推出大约6000部翻译作品,其中2024年新增加的AI翻译作品超过2000部,这一数字已占据起点国际出海网文总量的三分之一。自升级AI翻译技术后,翻译速度提高了近百倍,同时成本降幅超过90%。
AI翻译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扩大了我国网络文学的用户基础——在AI的帮助下,小语种翻译不再是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障碍。2024年,德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的网文翻译作品数量从零增至百余部,西班牙语的翻译量实现了227%的增长,斯瓦希里语作品的总数累计超过了400部。业界专家们预测,非洲和中东等区域有望借助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以及低成本的内容分发手段,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群体的新增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以及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潜力巨大。《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揭示了四大发展动向: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应用,推动网络文学作品向多语言传播加速;全产业链的国际化,IP全球共创模式得到提升;文化交流与借鉴,进一步融入“Z世代”的流行文化圈;新兴机遇的涌现,为全球市场拓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
欧阳友权,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的院长,他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典范产物,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新生产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剧这三大领域,作为“文化出海”的主力军,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
中国网络文学迈向全球舞台,不仅其知识产权可实现国际化,构建网络文学IP的路径同样能够实现全球化。依托“内容、平台、IP”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出海策略,我国网络文学将迎来更为宽广的国际舞台。阅文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