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单实体店微信:200833335

足球赛事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北单体育资讯 > 北单头条资讯

北单头条资讯

瓷都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宋代青白釉瓶与元青花梅瓶

发布时间:2025-07-08 10:01 北单头条资讯 作者:北单实体店微信:200833335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前身为1954年开馆的景德镇陶瓷馆,是新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彭国红说,希望借助数字技术,将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得更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外观。

宋代青白釉刻花堆塑龙虎盖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本文图片均由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提供)

江西的景德镇,又名昌南,享有“瓷都”的盛名。昌江绿水蜿蜒穿城,四周环抱青山,一面临水,瓷器遍布,窑炉林立。位于昌江区的紫晶路上,一座依山而建、气势磅礴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映入眼帘。

景德镇陶瓷馆,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首座陶瓷主题博物馆。2015年10月,经过改造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占地面积约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馆内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及汉唐至今各个时期的陶瓷精品,总数达到五万件以上,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有1641件(套),这些文物代表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典型品种。

千年窑火传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共分为七层,其设计巧妙地融入了众多陶瓷元素:玻璃幕墙上的图案仿佛瓷器上的“冰裂纹”一般,一层的宽敞大厅仿佛窑炉的炉膛,而各层之间则通过长长的走廊相连,其建筑形态更是模仿了古代烧制瓷器所用的龙窑。

景德镇博物馆的核心展览——“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共划分为五个部分:“水土宜陶、天赐景德”、“技术创新、体系完备”、“千年窑火、举世闻名”、“名家辈出、传承跨越”以及“国瓷时代、铸魂塑形”。那黏软的泥土,究竟是如何蜕变为晶莹剔透的瓷器?景德镇为何能享誉全球,成为瓷都的代名词?这里又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呢?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

景德镇自汉代起便开始制作陶瓷,其冶陶历史已有2000余年,官窑历史超过千年,御窑历史亦达600多年。此地的陶瓷产业始终繁荣昌盛,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瓷土原料,而高岭土更是被誉为瓷都的“瑰宝”。高岭土色泽洁白,质地细腻,触感松软,具备优异的可塑性和耐高温性能,堪称制作瓷器的上乘材料。它之所以被命名为“高岭”,是因为其产地位于景德镇。此外,景德镇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便捷,这为将生产出的瓷器运往全国各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陶瓷,这门泥与火的交融艺术,在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记录了其繁复的制作流程:“一件瓷器从泥坯到成品,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其中,那些细微之处,更是难以一一详述。”由此可见,一件瓷器从无到有,其制作工序至少超过七十二道。在这些工序中,入窑烧造尤为关键。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窑炉,历经从原始的土坑烧制到龙窑、馒头窑、葫芦窑、蛋形窑,直至煤窑、气窑等不同阶段,各式窑炉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商代出现的龙窑,体积庞大,装载量大,但因其窑身较长,窑室温度与氛围难以调控;元代首创的葫芦窑,源自龙窑的演变,中部内凹,分为前后两个窑室,相较于龙窑,更易于控制温度与氛围,窑形的演变充分展现了制瓷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在瓷业生产的漫长历史中,景德镇逐步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性瓷业传统。其中,祭拜窑神是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祭祀活动。而窑神的传说,则起源于馆藏的明代正统年间那件著名的青花大龙缸。

大龙缸为皇帝专用器皿,主要功能为储水防火。然而,由于其体型庞大,烧制过程异常艰难,耗时漫长,成功率极低。据史料记载,在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受命烧制大龙缸,但历经长时间烧制,始终未能成功。一名名叫童宾的窑工在焦急之下,毅然投身窑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终成功烧制出了大龙缸。风与火,这两者构成了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为了缅怀童宾,窑工们赋予他“风火仙师”的尊称,也就是窑神的别称。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祭祀窑神的仪式。

历代名瓷荟萃

头条三面技术有哪些_头条技术三面_头条三面hr面会挂人吗

雨过天晴,翠绿如流,无需远赴他乡寻求名瓷。自从汝官哥窑新出,玉色郎窑仿制定州瓷器,清代诗人吴铭道在《景德镇》一诗中,将景德镇瓷器与古往今来的名窑相提并论,对其美轮美奂赞不绝口。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游客们得以尽情欣赏从古至今的众多名瓷精品。

景德镇湘湖镇的汪澈墓中,出土了一件引人瞩目的宋代青白釉刻花堆塑龙虎盖瓶。这件瓶子的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乃景德镇工匠在北宋时期所创烧。该瓶由盖和罐两部分组成,罐部直口、肩部丰满、腹部圆润、底部为圈足。盖顶形似斗笠,中央有莲瓣支撑的四个支柱,下方的盖子呈圆形饼状,整体造型极为精致。瓶子的胎质坚固,胎色偏向白色。口沿与颈部以及内壁施以青白色釉料,釉质清澈明亮,其余部分为素胎质地。肩部装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堆塑,盖面、颈部和腹部则雕刻着各种花卉图案,刀法锋利且流畅,形象栩栩如生。该作品融合了多种装饰技艺,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为珍贵。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被誉为“镇馆之宝”之一。瓶身胎质细密且坚固,釉面光亮透明,白色中略带青意,形态庄重,图案繁复华丽。目前存世的元青花数量稀少,如此精致且保存完好的作品更是难得一见。此瓶以波斯苏麻离青为颜料绘制,烧制后呈现出鲜明的铁锈色斑,其图案之美在于多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纹饰自上而下共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杂宝纹,这一层取材于佛教密宗的法器;紧接着是缠枝莲纹,亦称“万寿藤”,蕴含着吉祥如意之意;再往下是缠枝牡丹纹,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第四层则是卷草纹;最底层是仰莲瓣纹。这种多层次的设计手法以及蓝白色调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种与前朝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构图上也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特色。

这件元青花梅瓶的器形相较于宋代的梅瓶更为宽大,其烧制技术采用了“二元配方法”,即在瓷石中掺入高岭土,这一举措提升了烧成温度,同时减少了器物变形的可能性。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制瓷史上一页新篇章的开启。元青花瓷器的造型设计、实用功能与蒙古族及西亚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它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康熙年间制作的这款天蓝釉云耳梅瓶色泽淡雅,质感纯净,其造型简约而线条流畅,引得众多观赏者驻足细赏。瓶身颈部装饰着一道明显的弦纹,肩部丰满,肩部下方两侧装饰有如意的云纹图案,腹部自肩部向下逐渐收缩。整瓶通体施以天蓝釉,釉面光泽莹润,釉色淡雅。这种天蓝釉是康熙年间创新烧制的高温色釉,属于蓝釉系列,源自天青色釉的演变,钴含量略低,因此釉色较为浅淡,呈现出天空的蓝色,因此得名天蓝釉。此梅瓶乃定制于宫中,以宫廷专用瓷为材质烧制而成,存世数量极为罕见,更被誉为康熙年间天蓝釉瓷器的典范之作。

古时瓷器的装饰艺术强调“图必含意,意必吉祥”。以清乾隆时期的青花蝙蝠葫芦纹葫芦瓶为例,其造型源自葫芦,主体图案为葫芦纹和蝙蝠纹。葫芦与“福禄”音近,且瓶形似“吉”字,因此被称为“大吉瓶”,蕴含着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再看清光绪年间的五彩堆雕莲纹竹节帽筒,其外观酷似竹子,象征着步步高升;筒体上绘有3支戟和莲花,意味着连升三级;底部装饰着祥云图案,象征着平步青云。

续写瓷都辉煌

珠山八友,这个在陶瓷绘画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团体,起源于1928年,由王琦发起组建的艺术团体。他们每逢农历每月十五便会相聚一堂,举办名为“月圆会”的聚会,每位成员都会展示自己的新作,相互欣赏并给予评价,共同交流陶瓷绘画的体会,这样的活动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进步。尽管被称为“八友”,但实际上,先后共有十位画家参与了“月圆会”。“珠山八友”在传承我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同时,巧妙地采纳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以此对传统粉彩进行了革新,将粉彩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馆中珍藏的粉彩钟馗除邪降福图瓷板,便是王琦先生之作,其画面生动且色彩鲜明。王琦不仅塑造过人物雕像、绘制过瓷像,还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阴阳彩瓷技法,从而形成了以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绘制人物头像,并运用写意笔法描绘衣纹的独特画风。

新中国成立之际,景德镇在继承传统小作坊工艺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超过十家的陶瓷制造企业,逐渐构建起完善的陶瓷工业链条。这些企业不仅能够生产各类日常使用的瓷器、装饰瓷和纪念瓷,更延续了千年制瓷业的辉煌历史。在这些企业中,建国瓷厂、人民瓷厂、宇宙瓷厂、艺术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为民瓷厂等大型国营企业尤为著名,它们被民众广泛称为“十大瓷厂”。“十大瓷厂”所产瓷器,设计新颖,工艺精湛。在展厅中,可观赏到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光明瓷厂的玲珑瓷、建国瓷厂的彩釉瓷、艺术瓷厂的粉彩瓷等,这些瓷器被誉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涩胎瓷龙舟瓷雕诞生于1959年,这一作品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精心制作的珍贵礼品。该瓷雕的船体设计成龙的形状,甲板上设有三层宏伟的宫殿,显得格外壮观。船上装饰的铃铛、灯笼、锁链等细节均可活动,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在这件作品中,雕刻了150多个人物,他们形态各异,载歌载舞,仿佛跃然瓷上,栩栩如生。

截至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已经形成了艺术陶瓷、日常用品陶瓷、工业用途瓷器和高科技陶瓷等多种类别,涵盖了大型瓷厂和个人艺术工作室;既有本地传承的工匠,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艺术家”。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正式获得批准。2021年,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实现了516.2亿元的总产值,在这其中,文化创意陶瓷的产值达到了112.6亿元。

博物馆内陈列着以精心制备的高纯度人工合成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通过精密控制设备烧制而成的新型高科技陶瓷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蜂窝陶瓷等多种类型,其性能远超传统陶瓷,并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博物馆文化传播迎来了新技术带来的诸多新机遇。今年伊始,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便对馆内珍藏的文物进行了数字化搜集,并成功构建了藏品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摆放着一块巨型智能触摸屏以及12块电子屏幕,它们详尽地呈现了300件馆藏文物的详细信息。观众可以通过屏幕对文物进行360度的旋转查看,仿佛将文物捧在手中细细把玩,从各个角度尽情欣赏。博物馆特别推出了十个AR虚拟展览,使得更多的人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欣赏展览。

今年上半年,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在馆内接待了超过八万七千名观众。同时,通过云端直播、虚拟展览以及短视频等多种网络途径,累计观看人次接近一千四百万。馆长彭国红表示,期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