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特斯拉FSD有门槛,仅部分适配车型可享相关功能
不过,要想入手这套FSD还有一定门槛。
科技媒体“极客公园”通过拨打特斯拉中国的400客户热线,获得了相关信息。据悉,“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相关服务将优先提供给装备了特斯拉最新AI4.0硬件的车型。车主若想使用这项服务,必须订阅特斯拉的FSD功能。然而,由于市面上大多数老车主所购买的车型配备的是较旧的硬件系统,他们并不在首批享受FSD服务的车主名单之中。
惊蛰研究所在3月19日拨打了特斯拉中国的400客户服务热线,从官方客服人员那里也得到了确认:现阶段,FS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仅向国内部分已适配4.0硬件的车型推送更新;而对于其他配备AI4.0硬件的车辆,何时收到推送尚无明确时间表;此外,目前尚未公布任何推送的具体逻辑或车辆名单。关于早期硬件版本车型能否享受FSD服务的疑问,该员工明确指出,现阶段FSD并未涵盖3.0硬件型号的车辆,至于将来是否会提供支持,目前尚无确切信息。
在设定了相应的使用门槛之后,特斯拉于3月17日意外地决定,对该功能实施为期一个月的临时开放,期间,凡拥有AI4.0硬件配置的车辆车主均可享受免费试用。这一行动可能并不如外界所理解的那样,被视为特斯拉FSD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的标志,实则旨在通过小规模定向开放,结合我国道路数据与用户日常使用习惯,对智能辅助功能进行优化,并推动FSD产品不断升级的“内部测试”项目。特斯拉FSD的真正“杀手锏”可能尚未来临。
从智驾路线之争到“新竞赛”
若要简明扼要地描绘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形象地比喻便是群雄逐鹿,其中那匹“鹿”正是特斯拉的FSD系统。
特斯拉FSD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彻底舍弃了激光雷达技术,转而运用仅需低成本的8枚摄像头进行纯视觉数据采集。这一方案与公司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技术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相结合,不断进行训练,从而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智能驾驶系统。支撑这一系统核心的,是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超过600万车主持续贡献的丰富真实道路数据。
车百智库发布的调研报告《特斯拉FSD发展情况及影响》指出,特斯拉在算力、数据、工具以及算法层面均对竞争对手实现了阶段性优势。
报告揭示,至2023年,特斯拉的云端计算能力(以下简称E)已超越,分别是华为车BU(3.3E)、蔚来(1.4E)、理想(1.2E)、吉利(0.81E)、长城(0.67E)以及小鹏(0.6E)等众多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更令人瞩目,特斯拉的算力更是达到了其他六家公司算力总和的三倍以上。
通过分析600万庞大的实车数据,特斯拉的FSD系统在若干领域已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驾驶员替代功能。正如小鹏汽车前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刘毅林所言,特斯拉的FSD在动态与静态感知、以及处理复杂博弈的能力上,表现精准且稳定得如同老狗一般。
这也正是众多特斯拉老用户所体会到的——在那些人类驾驶员视为挑战的场景中,例如在高架桥下狭窄的道路上错车、或是紧急避险等情况,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表现得相当稳定可靠,仿佛一位拥有十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
路况越佳,FSD的表现就越为可靠。但若是路面状况不佳,且交通法规复杂多变,特斯拉的FSD系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自2月底特斯拉FSD进行了更新推送后,众多首批体验的中国车主便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抱怨,称特斯拉自动驾驶在实线变道和闯红灯等方面存在问题。
具体来说,在普通道路的实线车道进行并线或是匝道驶入主道时,特斯拉FSD系统无法准确识别路面上的导流线,同样也难以辨认出公交车道。此外,面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罕见的地面信号灯,以及那些能够区分左转与直行信号的悬挂式信号灯,特斯拉FSD系统也显现出了识别上的难题。
马斯克曾明确表示,特斯拉FSD的训练主要依赖于网络上公开的我国道路及交通标志的视频资料。鉴于此,那些首批体验特斯拉FSD的中国车主普遍认为,这款系统在我国的运用似乎并不顺畅,更像是水土不服的“十年老司机”,一个来自美国的驾驶员。
与特斯拉的FSD系统相较,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诸如华为车BU和小鹏汽车等企业,广泛采纳了结合激光雷达与视觉摄像头的智能驾驶技术,旨在复杂道路环境下展现出更为可靠的性能。
依托于本地数据资源优势,各大汽车制造商在崭露头角之际,争相采用大模型进行数据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望缩小与特斯拉自主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在能力上的差距。同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路线之争”演变成为以功能本土化、满足车主实际需求为核心的时间竞赛。
新能源2025,用“智驾”分胜负?
股价与销量的双重下滑导致特斯拉在2025年果断加速FSD的进入中国市场,这一举措也被视为2025年成为“智能驾驶元年”的明显标志。然而,在审视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FSD首发体验的反馈,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时,人们不禁要问:在不久的将来,智能驾驶是否真的能成为左右消费者选择的核心要素呢?
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智能驾驶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5.9亿元,并在2025年增至1056.0亿元,这一增长将实现49.6%的同比增长率。与此同时,智能驾驶产业链也即将迎来自2021至2022年市场热潮之后的又一波高峰。这一波高峰将伴随着中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届时将由国内自主汽车企业推动的“智能驾驶平等化”进程。
智能驾驶领域备受关注,这一点从近期头部新能源企业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窥见端倪。
比亚迪在2025年2月的销量达到了32.28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163.95%。他们新推出的“天神之眼”高级智能驾驶系统适用于7万至20万元的车型,成功突破了高价位限制,进而直接促进了中低端市场的销量增长。
小鹏汽车在2025年2月的销量达到了3.05万辆,这一成绩已经连续四个月突破三万辆大关。其中,主力车型智驾版在当月实现了1.5万辆的交付量,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将智驾功能引入15万级市场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华为鸿蒙智行在今年的1月份实现了3.5万辆的销售业绩,而问界M9(高阶智驾版)的交付量达到了1.25万辆,智驾系统已经成为30万元以上车型的重要销售亮点。
在销量数据背后,映射出市场普遍的看法——随着供应侧的大幅提升,配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预计将在2025年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极有可能深刻重塑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使智能驾驶功能在未来购车时成为不可或缺的“标配”。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标准配置,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模式又将如何演变?首先,竞争将集中在场景覆盖的广度和功能实现的完善性上。
2024年,第一电动平台汇编的已投放市场的智能驾驶汽车(自动驾驶等级不超过L2)的排行榜,将当前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实力大致划分为三个等级。在这其中,位于第一等级的是以华为的鸿蒙智行、小鹏、蔚来、理想等品牌为先锋的企业,它们在智能驾驶的实际表现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已经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第二梯队的车企包括小米、五菱宝骏、埃安昊铂、比亚迪腾势等,它们虽然智驾开放区域不多,但已经拥有了覆盖高速和城市环境的“高速NOA+城市NOA”全场景智能驾驶技术。而第三梯队的车企,其驾驶功能目前还仅限于“高速NOA”这一层面。
尽管消费者在日常中运用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和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频率各异,然而在选购车辆时,“是否具备”这一因素显然比“是否需要”更能左右消费者的最终选择。同时,从高速导航辅助驾驶至城区导航辅助驾驶,直至全场景智能驾驶,不断拓展智能驾驶系统的应用范围,优化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亦成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激烈竞争的核心焦点。
接下来是关于费用的问题,亦或是称作收费方式。目前,我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功能方面,普遍采用了三种收费模式:一是订阅制,二是买断制,三是标配模式,即无需额外支付费用。
*部分汽车品牌智驾功能收费模式对比(惊蛰研究所制图)
不同厂商在智驾功能收费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汽车制造商将智驾技术的研发成本隐含在整车价格之中,而另一些企业则出于对产品价格上升可能削弱市场竞争力的担忧,因此将是否选择智驾功能的决定权交给了消费者。对于多数购车者而言,在购买汽车时需对选配功能是否划算进行深入考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决策难度和成本。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行业的基本配置,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增加智能驾驶功能成本的同时,如何继续维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无疑将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总体而言,不论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是否对我国的电动车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冲击,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的未来出行模式之争已然拉开帷幕。然而,这场竞争的最终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层面,还包括用户体验以及智能驾驶功能所展现出的性价比。显而易见,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迅速迈向全面竞争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