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外卖抢单外挂泛滥,扰乱行业秩序,损害多方利益
手速不足,便借助外挂来弥补——根据《工人日报》7月14日的报道,近年来,抢单外挂这一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手段,已经在网约车、外卖配送等行业中广泛传播。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众多所谓的“抢单外挂”实际上是一种诈骗工具,它们不仅扰乱了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平台经济日益繁荣,网约车、外卖等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攀升,司机与骑手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抢单外挂”软件的出现——这些软件有的直接安装在手机上,有的则是外接设备,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自行设定订单的距离、价格、地址等关键信息,从而绕过平台的正常接单流程,自动获取那些耗时短、路线优、费用高的优质订单。
省时又省力,“抢单外挂”看似“真香”,实则危害不少。这行为对于那些依赖个人经验和辛勤努力来争取订单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公正的,它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害行业内以实力竞争的健康环境;再者,这种“抢单”往往通过破解或篡改平台系统数据来达成,这可能导致平台算法失灵、订单分配出现混乱,进而干扰平台的正常运作;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抢单”作为诱饵,窃取安装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进行诈骗活动,看似是“抢单神器”,实则成了“抢钱神器”。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商家不得采用欺诈、威胁、规避或破坏技术管理手段等非法手段,去获取或利用其他商家合法拥有的数据,这种行为会侵害其他商家的合法权益,并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由此可知,运用“抢单外挂”不仅对行业的持续发展无益,甚至可能触犯法律底线。
近期,尽管相关部门及平台进行了整治和打击,但“抢单外挂”的滥用行为虽有所减少,却依然频繁出现,难以彻底禁绝。一方面,需加强法律“安全网”的构建,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深化,具体界定抢单外挂的研制、销售、应用等各个阶段的法律责任及惩罚措施,以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应主动促进行业自律,通过实施诚信教育、设立诚信记录等手段,促使从业者主动拒绝使用“抢单外挂”,保障市场竞争环境的纯洁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