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学习与工作经历详情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
学习与工作简历
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我在山东科技大学攻读材料化学专业,成功获得学士学位。
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我在山东科技大学攻读材料加工与智能制造工程博士学位。
2019年8月至2024年12月,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学术教授职位。
自2024年10月起,在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一职,至今仍在任。
讲授主要课程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
2. 《有机化学》
3. 《生物材料》
4.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撰写》
5. 《》(研究生)
教学研究
我国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流本科课程,其中,《有机化学》课程亦参与其中。
2024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的面上项目(由本人主持)——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开展基于大型模型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以及对个性化双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2年推行的双语课程建设计划中,我担任了项目的负责人——该计划主要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展开。
山东科技大学在2024年实施了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其中,我主持的项目是重点项目,名为《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个性化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科研方向
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保护
2. 可降解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金属、功能化涂层)
3. 镁电池
研究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我主持):关于镁合金MAO表面叶绿素铜钠盐涂层在光控抑菌及骨诱导作用方面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第九届中国科协推出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由科协提供资金支持并负责主持,实施时间为2023年至2026年。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项目):对骨植入镁合金表面进行自组装聚硅烷-环丙沙星/微弧氧化复合涂层的研究,旨在探究其耐蚀抗菌性能以及药物控释的协同作用,项目执行时间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
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推出的青年创新科技扶持项目,其中轻合金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创新团队负责人项目,主题为“镁合金在汗液中的微生物腐蚀现象及其防护措施研究”,项目执行时间为2024年1月至202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针对镁合金骨植入材料在葡萄糖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腐蚀机制进行探究,项目执行时间从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
山东科技大学实施的“精英计划”A类人才科研资助项目,由本人主持,项目执行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对B10管的结构组织、合金成分及其耐腐蚀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参与的合作项目包括:焊缝腐蚀泄漏的纤维增强高效封堵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研究。
企业参与的合作项目包括:对橡胶表面高性能、高韧性且耐腐蚀的涂层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论文、论著
在SCI期刊上发表了90多篇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诸如《 of XX》、《XX of YY》以及《XX & Y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H因子达到38,总引用次数超过3900次。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
第一篇通讯:关于Zn-Li体系的体外研究,涉及Li及其合金LiZn4,发表于2025年,收录于SCI一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7.4。
独立通讯成果:在《Rhein合金》期刊上,通过体外和双重实验方法对合金进行了研究,该成果发表于2024年,收录于SCI一区,被评为顶级论文,影响因子为15.1。
共同发表:针对基于某种材料的阳极的研究:一项包含其特性的研究,发表于2024年的期刊《The》,收录于SCI一区,位列Top期刊,影响因子为8.3。
该研究仅涉及体外及双相测试对AZ31合金的影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J. Sci.》杂志第649期,具体页码为867至879页(该期刊属于SCI一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为9.9)。
第一篇通讯报道了Mg-air电池的研究进展:在-3Nd-0.2Zn合金中,对元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成果发表在《J. Mater. Res.》期刊上,该期刊属于SCI一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为6.4。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在体外以及多种条件下,β-Mg(OH)2/MAO对AZ31合金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J. Mater. Sci.》期刊,2023年第132卷,第179至192页(SCI一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10.9)。
该研究仅采用体外实验,对Cu-钙磷合金AZ31进行了光照射及电化学腐蚀处理,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杂志第18卷,2022年第284至299页(该期刊属于SCI一区,影响因子为16.874)。
首位作者:在体外实验中,以及合金表面构建的层状DNA研究,由J.发表在《9(2021)》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SCI一区,影响因子为11.813。
首篇论文作者为我国学者,该研究针对AZ31合金进行了层状酸钙磷的体外构建,相关成果发表于《Mater. 5》期刊,2020年第5期,收录在SCI一区,影响因子高达16.874。
首作者是关于一种新型锡掺杂在Mg-1Li-1Ca合金上的体外研究,该研究发表在《材料科学》期刊,卷35期,页码254至265(SCI一区,影响因子10.319)。
首篇论文作者系本人,该研究涉及Mg-Li-Ca合金在体外环境中的行为,以及锂元素的特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材料科学》杂志第61卷,2018年第607-618页(该期刊属于SCI一区,影响因子为8.1)。
第一作者系某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118》2017年第84至95页,该论文属于SCI一区,ESI高被引文献,影响因子为7.720。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某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科学》期刊上,具体为第33卷,2017年,文章编号为1263至1271页,该期刊属于SCI一区,影响因子为10.319。
专利情况
曾荣昌、崔蓝月、李硕琦、张芬、靳涛等人共同发明了一种新型多涂层复合材料,其基体为镁或镁合金,并公开了相应的制备技术,专利号为ZL2.8。
崔蓝月、曾荣昌、李硕琦、张芬和靳涛共同研发了一种新型多涂层复合材料,该材料以镁或镁合金作为基础,并拥有专利编号ZL2.7。此项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转化金额达到十万元。
刘汉鹏、崔蓝月、曾荣昌、李硕琦共同研发了一种新型多涂层复合材料,其基体为镁或镁合金,并拥有专利号ZL2.1,该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具有创新性。
崔蓝月、薛奎、龙立昕、曾荣昌、李硕琦、刘成宝、张芬共同研发,涉及一种新型镁/镁合金材料,该材料具备光热抗菌和防腐的双重功能,并附带了其独特的制备技术,专利号为ZL2.4。
崔蓝月、张振玉、曾荣昌、李硕琦、刘成宝、张芬、邹玉红共同研发了一种新型材料,该材料以镁、镁合金、锌或锌合金为基,具备光热、光动力以及金属离子协同的抗菌特性,并附带了相应的制备技术,专利号为ZL2.5。
崔蓝月、陈浩、谭培鸿、刘成宝、李硕琦、张芬、孙炜翔等人共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菌防腐复合涂层镁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详细论述如下:首先,介绍了该材料的基本特性;其次,阐述了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最后,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荣誉与奖励
2024年10月,山东科技大学颁发的研究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奖项(指导教师类别)。
(2) 2024.09,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2023年8月,山东科技大学颁发了一篇杰出的学位论文,题目为《镁合金表面卟啉基金属有机框架的配位环境调控及其抗菌和耐腐蚀性能研究》,作者为陈浩。
2024年8月,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中,一等奖被授予。
(5) 2024.04,山东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6) 2024.01,山东科技大学三八红旗手
2023年11月,山东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其中,一位参赛者荣获了三等奖。
在2023年11月,该组织荣获了JMA第10届“青年奖”。
2023年11月,该机构荣获了JMA第十届“奖项”的肯定。
在2023年11月,关于DNA-Ca-P合金的论文荣获了JMA第10届“最佳论文奖”。
2023年10月,“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前2%的名单”(涵盖2022及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名)
2023年7月,山东科技大学颁发的杰出学位论文为:关于镁合金表面采用檐皮素与吼吸菁绿相结合的温敏型控释涂层,其耐腐蚀性、光控和抗菌性能的研究成果(作者:李荣岐)。
2022年12月,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奖项——青年创新人才奖
(14) 2022.09,山东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
(15) 2020.12,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
(16) 2020.05,山东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9年1月,教育部授予“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的荣誉称号。
学术团体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下设的医用金属材料腐蚀控制专业分委会成员
2. 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 理事
3. of Alloy 青年编委
4. 青年编委
5.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青年编委
6. 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
7. 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