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2K15精彩篮球游戏画面惊艳玩法超赞
162 2025-08-02
在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领域,微生物技术在广西地区迅速与生态渔业相结合。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来,广西在养殖对虾、罗非鱼、鳖等水产品时,普遍运用了微生物制剂或微生态制剂的养殖技术。这些技术或是与饲料混合投喂,或是直接泼洒于水体中,以此来调节养殖水质,确保水产品的品质,并维护水环境的生态安全。渔业部门近年来加速了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这一举措在广西地区催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养殖技术。
广西玉林的青年王剑,遵循“三十而立”的古训,在广西各地成功承包和租赁了26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水面面积高达30万亩。他采用不投放饵料的方式进行放养,实现了水养鱼、鱼养水的生态循环,并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只捕捞大鱼,留下小鱼。目前,他创办的鑫坚渔业每天都能产出并销售数百吨水库鱼,这些鱼都是养殖超过一年的“生态鱼”。
养殖的鱼类与野生的味道相仿,价格却更加亲民,因此颇受欢迎。近期,我通过广西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得知,生态养殖在当地的渔业领域已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占比已达到七成。水库、沿海、滩涂、稻田、池塘等地,广西特有的生态渔业蓬勃发展,景象令人赞叹不已。
水库:只投鱼不投饵
广西龙滩库区中,占地相当于八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网箱令人惊叹不已。位于天峨县的鸿堂渔业,拥有一个尺寸为460米×120米×4米的“巨无霸”网箱,该网箱仅投放鱼苗而不添加饵料,几乎实现了半野生放养,开创了在大型水库中进行大型水面生态养殖的新模式。
同样,在大王滩、星岛湖、青狮潭等水源地或备用水源地水库,养殖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已经不再投放饵料。
广西境内拥有各式各样的水库,总数超过4000座,平均每个县区拥有30至40座。这些水库周边生态渔业遍布,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象。在库区,通过运用水生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们科学地实施了相应的养殖技术和管理办法,推广了大水面、网箱以及围栏等多种养殖模式,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们指出,在水库的大面积养殖中,他们倾向于挑选那些天然饵料资源充沛的水库进行养殖。他们主要以放养滤食性鱼类为主,辅以吃食性鱼类。鱼类的品种选择则依据水库的营养类型和天然饵料的具体条件来合理配置。在放养过程中,鲢鱼苗和鳙鱼苗的规格需达到13厘米以上,而其他鱼苗的规格则需在10厘米以上。此外,每公顷的水面大约投放1000尾至1500尾鱼苗。
渔业部门近期在水质肥沃、水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的地方,积极推广采用不投放饲料的网箱养殖技术,同时结合投饵网箱共同应用。具体做法是,按照一比二的配比,在投饵箱与不投饵箱之间进行布置;在流水区域,投饵箱被安置在上游,而不投饵箱则位于下游;在静水区域,不投饵箱被安排在投饵箱的两侧,亦可以在不投饵的大网箱中嵌入投饵的小网箱。该技术在网箱养鱼领域已广泛应用,用于收集和提取鱼粪以制作有机肥料。在大化岩滩水库,采用“不投饵网箱”与“投饵网箱”相结合的养殖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多样化的养殖模式,并且相关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近海:蓝水“蚝”情永传承
钦州大蚝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其养殖规模已扩展至十五万亩,在当地海水养殖领域占据显著地位,同时,该品牌的市场价值更是达到了四十五点四八亿元人民币。
钦州市拥有长达562公里的海岸线,水质纯净,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为生态养蚝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350多年前,钦州湾周边的渔民便开始了采蚝、制蚝、食蚝的传统。每当收获季节来临,礁石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肥美的大蚝,渔民们驾着小舟“氽水”作业,仿佛置身于“海底菜园”,潜入水中往返四五个回合,就能收获满满一筐。
自上世纪中叶起,人工养殖牡蛎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中“生态养殖”理念始终如一,延续至今。在50年代,养殖主要依靠石块和贝壳作为附着物;进入60年代,水泥柱成为主要的附着材料,养殖活动在天然牡蛎产区海底进行;70年代,采苗和养殖场地被分开,实施了近海养殖模式;到了80年代后期,浮筏式吊挂养殖技术崭露头角,并持续发展至今。
大蚝对海水的品质要求极为严格,若水质不佳,它们便无法生存。钦州地区的居民在养殖大蚝时,遵循自然规律,不使用饵料,并且精确控制放养密度,以此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钦南区被誉为“中国大蚝之乡”,其近岸海域的水质与周边地区一样清澈。2006年,钦州市龙门七十二泾海域的大蚝浮筏养殖区荣获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的荣誉称号,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区域之一。
稻田:综合种养水更活
在全州、三江等桂北地区,稻田养鱼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养殖的鱼类种类相对较少,以禾花鱼为主。然而,近年来,渔业相关部门从湖南等地引入了新的品种和技术,稻田养虾、养蟹、养蛙、养螺、养鳖、养泥鳅等多种养殖方式逐渐兴起,养殖范围也从桂北地区延伸至桂中、桂南、桂东、桂西等地,养殖面积迅速突破百万亩,并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稻田综合养殖技术。
稻田综合养殖有效利用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水田资源,巧妙地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品养殖技术相融合,实现了两个生产场所的有机整合,促进了水稻与鱼、虾、鳖、蛙等水生生物的互利共生,最终实现了有机水稻和生态水产品的双重丰收。稻田中养殖的水产品能够协助水稻去除病虫害、清除杂草、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肥力、疏松土壤,同时减少了除草等人工操作和农药化肥的投入,既降低了种植水稻的成本,又确保了水稻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广西渔业得益于稻田养殖水产品,拓展了新的发展领域,实现了田地一地多用,同时,水产品的养殖收益通常高于水稻种植,显著提升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鱼菜共生模式合理划分水面进行无土蔬菜种植,不仅增加了新的种植空间,也为养殖水体带来了新的利用价值。
各地实地测产结果显示,稻田养鱼每亩产量可达80公斤,稻田养鳖每亩产量则高达100公斤,同时水稻产量保持稳定,品质也有所提高。全州的禾花鱼以及三江的稻田鲤鱼均荣获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而广西的稻田综合种植模式中的“全州模式”和“三江模式”也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与认可。
池塘:推广循环流水
广西地区最早开始并广泛推广了池塘养鱼的产业,这已成为当地最为传统的渔业养殖方式。自2015年起,一种名为池塘循环流水的新兴养鱼技术被引入广西,并在南宁、玉林等城市设立了示范项目。同时,这项技术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培训活动,以促进其普及与推广。
在广阔池塘的边缘角落,搭建养殖水槽,将原本在池塘中游弋的鱼儿转移到水槽内,水槽一端通过充气产生水流,既提升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又促进了水体的循环;同时,在水槽的另一端装置了收集鱼粪及废弃物的设施,确保了池塘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捕捞快捷、产量稳定、产品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能有效收集鱼类排泄物等废弃物,将其转化为肥料,实现废物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广西在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标准为导向,设施养殖成为一大新亮点。例如,桂林水产养殖场和康佳龙集团武鸣基地等,它们采用工厂化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并配套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在这些设施中,养殖废水中被放养了滤食或杂食性水产品,同时种植了水生植物,从而实现了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相关信息由袁琳和黄启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