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阅读习惯与传统文化对其深刻影响探析
艰难下的求知
学校的条件当时并不理想,既缺少阅览室,图书和杂志也很匮乏。然而,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十分迫切,他每天都会前往张贴报纸的地方,无论风雨交加,都会坚持阅读数十分钟。即便在1910年至1913年,他在东山高等小学和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等校就读期间,身处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他也没有停止通过报纸来获取知识。
尽管条件有限,他周末仍常往湖南图书馆跑,阅读书籍。偶尔,他还会向朋友借阅。师范学校期间,他总共支付了160元学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购买报纸的费用,而书籍的花销在生活开支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报纸阅读习惯的养成
毛泽东抵达长沙后,便养成了阅读报纸的习惯。在1910年至1927年的这段时间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他从未间断过报纸的阅读。他尤其偏爱北京、上海以及湖南的报纸。借助这些报纸,他得以掌握时事动态和外部世界的变动,这对他的知识积累和视野拓展至关重要。
当时社会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通过阅读报纸,获取了新颖的思想和时事资讯。这份报纸对他至关重要。这种阅读习惯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既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也彰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
东山小学与图书馆结缘
1910年秋季,毛泽东告别了韶山冲的故土,开始了前往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求学之旅。这所小学与普通私塾大相径庭,它设有一座藏书阁,阁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中外图书和新兴报刊。在那里,毛泽东首次踏入了图书馆的大门。
他常读的书籍包括中外历史和地理知识,《世界英雄豪杰传》中记载的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事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式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让他对国外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也让他的思想变得更加宽广。
维新思想的影响
在东山小学的日子里,毛泽东深受维新派思想的熏陶,尤其对梁启超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情有独钟。他的表兄文咏昌曾将《新民丛报》的完整版借给他,毛泽东对这本书进行了反复研读,甚至能熟练背诵其中的重要文章,并且做了不少批注。
他在阅读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道路产生了深入的思考。这段经历,在他青年时期的思想深处,播下了变革的种子。维新思想对他看待当时社会问题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革命思想的成长。
一中的学习与退学自修
1912年,毛泽东因优异的学业成绩,成功考入湖南最高学府。他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慷慨赠予他一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毛泽东对此书进行了详尽的阅读,从中可见他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
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多,而且要求很严。经过半年的学习,他坚定地选择了退学。随后,他细心地制定了自学计划,决定去湖南图书馆继续深造。据管理员回忆,每天早上,毛泽东总是第一个到达图书馆,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严于律己的品质。
读书笔记的遭遇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期间,积累了不少读书笔记,并将它们带回家乡韶山妥善保管。不幸的是,1929年,国民党军阀何键的部队突然袭击了韶山,进行了抄家行动。当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确保这些书籍、报纸、信件和笔记的安全,无奈之下只能将它们全部焚毁。
塾师年幼时,他勇敢地从火海中救出了两本教学书籍和一本笔记本。笔记本里藏着亲手书写的《离骚》、《九歌》以及七十多页的《讲堂录》。这些内容详实记录了他在1913年10月至12月间的课堂笔记和阅读心得。虽然那次火灾让人遗憾,但也保留下了他宝贵的学习笔记。
毛泽东青年时期遭遇逆境,却对学问追求不懈,涉猎广泛。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坚韧,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若你正走在求知之路上,能否像他那样战胜种种困难?希望大家能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