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东安市场就有24小时营业,它在东城区有着怎样的过往?
撰稿:佟怡
在诸多地区,尤其是那些三线、四线城市以及辽阔的乡村地带,24小时营业的店铺实属罕见,颇具独特性。然而,回溯至民国时期,东安市场便已开启了全天候营业的模式。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安市场,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集市,它曾是清朝八旗神机营的练兵之地,早在清朝时期,这里就已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东安市场位于东城区,这里是该区的商业核心区域。东城区隶属于北京市,是北京市的中心城区,同时也是首都功能的核心区域。该区因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东侧而得名。1958年5月,东单区和东四区合并,形成了东城区。到了2010年6月,东城区与崇文区再次合并,但名称依旧保持为东城区。
位于东城区的老北京东安市场,是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场所。在东安门外大街两侧,曾遍布着众多店铺与商摊。这一区域紧邻紫禁城,因此吸引了众多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在此购置宅邸。然而,摊贩众多,常常造成道路拥堵,严重影响了达官显贵出入宫廷和上下班,使得交通不便,拥堵现象频发。最终,位于金鱼胡同的满族高官那桐以及其他官员倡议改善城市风貌,拓宽街道。于是,他们决定将沿街的摊贩整体迁移至东南方向的八旗兵神机营练兵场。鉴于其靠近东安门,因此得名东安市场。那桐在市容规划上的理念颇为前卫,他的布局设计为当时的北京带来了诸多变革。
《京华百二竹枝词》在清末问世,其中记载了这样的景象:众多市场新辟,宽敞无比,购物随心所欲,毫不费力。若要论及繁华之地,东安当属首屈一指。城内东安,其繁华景象跃然纸上,生动逼真,令人不禁遐想连篇。
新中国成立之际,东安市场经历了全面的整治,对那些从事看相、算卦等迷信活动以及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场安全的摊位进行了停业和整合。经过这次整治,东安市场的形象焕然一新,众多行业从此不复存在,新兴业态取而代之,而那些旧有的业态则被永久地封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1968年,北京投入了200万元资金,在东安市场建造了一座占地6900平方米的简易大棚。自此,东安市场逐渐转变为一座布局统一、井然有序的大商场。当时,东安更名为东风,这个名字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商场对经营的商品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之更贴合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民众的实际需求。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享有盛誉的满族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曾在顾客评价店铺的活动中提及,他幼年时常至东安市场登台表演,那里不仅售卖各类食品和用品,亦设有娱乐场所,其中某些特色亟待恢复。侯宝林提出,东安市场需打造独特经营风格,并重现往日的风貌。在他的以及其他满族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东风得以恢复其旧名“东安市场”。
为了给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注入新的生机,在1992年6月18日这一天,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共同着手对东安市场进行合资性质的改建工程。
1998年1月18日,东安市场焕然一新,重新开业,场面热闹非凡,一片红火。市场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旨在将老东安的京味传统与现代化的商业元素完美结合。在地下层北区的仿古街区,众多老字号店铺和茶社相邻而立,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东安市井画卷。
近年来,随着王府井集团全面实施转型战略,东安市场亦积极投身于年轻化的发展潮流。凭借王府井金街迈向国际化、时尚化的趋势,东安市场未来将锁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和年轻消费者,按照国际化、时尚化、个性化的要求,对经营的品牌和商品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购物环境,增设艺术装置。通过引入国际品牌买手制百货和时尚主题街区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标志性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