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的背后逻辑
十年前着手实施,该制度始终紧抓问题不放,有效促进了地方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有力举措。
自2015年试点启动,历经第三轮第三批的督察反馈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从无到有,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领导人对其赞誉有加,称其“构建得恰当,运用得有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项制度受到如此高度评价呢?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会议,在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的过程中,特别指出必须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一关键环节。
“责任制”这一核心原则,犹如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始终,其间交织着三组相互关联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得我们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到整体的趋势。
一与多,驰而不息抓住“关键少数”。
回溯至2012年的历史节点,当时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下滑至8%以下,经济规模大致占据了全球总量的11.5%,而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则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面对着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变得尤为迫切,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繁荣与民生福祉,其影响广泛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堪称“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那么,我们如何借助生态建设的这一环节,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众多方面呢?
事先规划,行动方才稳妥。在2012年11月17日,国家领导人主持了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并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种制度层面的逻辑演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以真正实施,其核心在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同时,有效运用责任制,关键在于关注并管理好“少数关键人物”。
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完善了环境保护中的“党政共同负责”及“一岗双责”等相关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长期追究……在这些文字中,既描绘了宏观的规划蓝图,又对具体的制度规范进行了阐述。
对于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官员,唯有实施真正的责任追究、勇敢地追究责任、严格地追究责任,并确保责任追究贯穿终身,才能确保制度不会沦为无力的象征、虚有其表的摆设或弹性十足的束缚。”2018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言,其声音振聋发聩。
制度的活力源自于其实施,核心在于切实执行,这依赖于严格的监管。设立监察机制,紧紧抓住责任制的“牛鼻子”,一旦落实,全局将焕发活力。
义与利,群众身边的“小问题”,是国家关注的“大事情”。
秦岭,中华民族的根脉,精心守护这片生机勃勃的广袤山林,这是维护民众福祉的体现;往昔,山之北坡,违章建筑如同累累伤痕,侵蚀着山脚下的绿色植被,这是对个人私利的过度追求。
千秋胜负取决于道理。在社会公理的天平上,义与利二者之轻重,显而易见。
首要环节是对政治纪律进行审查,务必深入挖掘那些表面整治实则未根治、表面顺从实则暗中违反、禁止却仍屡禁不止的现象。
秦岭之患,国家领导人屡次发出关键性指导意见。中央政府派遣了专项整治团队进驻陕西,成千上万的违法建筑得到了全面清理和生态恢复。“今后在陕西担任公职,首要任务是汲取这一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务必成为守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坚定卫士。”总书记如此警示。
不仅仅是秦岭地区,更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硬骨头”或“老大难”的地方,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视线中,始终紧盯着那些影响群众生活的“身边事”和“小问题”。
水体发黑发臭、空气遭受污染、垃圾随意堆积、噪音影响居民生活……这些都是民众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行动的方向。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面对这一全球性的难题,我们该如何解决?答案其实就隐藏在细节之中:要关注问题、关注个人、关注责任。
聚焦于“小”的范畴,构建举报接收、转递、核实、监督、回访等一整套工作流程,使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坚持“严”的要求,打造全面覆盖、权责统一、奖惩明确、环环紧扣的责任架构,推动“关键少数”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使命。
数年来,国家领导人逐一审视了每一项督察工作的部署、每一份督察的汇报、每一份整改的措施、以及每一份整改的实际成效,为督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保持严格的立场,对于应当查处的必须严肃处理,对于应当揭露的必须公开曝光,对于应当整改的必须立即整改,对于应当问责的必须追究责任。即便是关乎民众的小事,也要努力去做;即便是损害民众的小事,也必须坚决消除。
近与远,既为当前计,亦为长远谋,更为天下利。
在生态保护的领域,我们必须确立全局意识、长远视角以及全面观念。
长汀之变堪称典型案例。该地一度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面临着“山色黯淡、水质浑浊、田地贫瘠、民众贫困”的困境。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国家领导人亲自莅临长汀,明确表示:“省里将在政策、资金上对长汀实施倾斜支持,即便倾斜到极限,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倾斜。”
长汀如今已蜕变为一个生态优美、民众富裕、产业高端的“生态家园”。国家领导人曾用一则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这一点:“虽然投入生态的资金看似不像开发建设那样直接产生收益,但这一举措是不可或缺的。最终,我们将会收获如同金鸡孵出的金蛋。”
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正推动各地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并逐步迈向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国家领导人的视线既聚焦于国内,也投向国际领域。“我国需深度介入全球环境治理,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主动引领国际秩序变革趋势,共同构建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总书记明确强调。
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得以拓展,为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和繁荣指明了道路。
念兹在兹,春华秋实。
北京天际的湛蓝、安吉山林的翠绿、洱海波光的清澈,众多视线交织汇聚,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这不正是美丽中国建设正从一季春光迈向另一季春光吗?
策划:杜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