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电影幕后故事:诺兰与约书亚·莱文的长谈揭示历史真相
《敦刻尔克》这部影片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制作选择。其中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元素,能吸引众多观众的关注。例如,该片没有采用展示德国人独特视角的拍摄手法。
电影不出现德国人的原因
《敦刻尔克》里没有展示德国士兵。这是因为敦刻尔克之战主要是一场撤退战。从实际角度来说,描绘德国士兵就需要详细刻画纳粹的形象。另外,电影制作成本高昂,若要刻画德国形象,无疑会大幅增加成本。此外,这一决策也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他们不愿在完全展现纳粹的邪恶和不展现之间做出妥协。
那次是一场大规模的撤退,从幸存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更能紧扣影片的核心。若聚焦于政治冲突,恐怕会影响到对撤退中个人经历的细致描绘。创作者强调这一点,意在突出个体在这场撤退中的经历与情感。
从幸存者角度叙事的意义
电影以幸存者的视角讲述故事。在许多情况下,角色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困惑,例如汤米和吉布森只是听到了一些零星的消息。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够生动地展现当时撤退时的混乱局面。对于亲身经历者而言,他们并不了解整个局势。
情感上,这些幸存者返乡被视为英雄,但他们内心却感到愧疚。这种强烈的对比,若非从幸存者视角讲述,难以充分展现。这种叙述更能深刻传达撤退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
对年轻观众的考虑
不少年轻人对二战的历史知之甚少。这部电影以幸存者的视角讲述,没有直接描绘敌人,对这部分观众来说却别具深意。它不直接呈现纳粹,并非忽视纳粹的恶行,而是引导年轻观众去独立思考纳粹的形象。
在历史课上,年轻人了解到纳粹的暴行。当他们观看这部电影时,若未直接看到纳粹的描绘,便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联想,想象那隐藏的威胁。这促使他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与传统战争电影的区别
这部影片并不属于一般所说的战争题材。像《西线无战事》这样的传统战争片,它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涵盖了政治等多个层面来讲述故事。《敦刻尔克》则讲述的是幸存者的经历。它并不专注于重现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对抗,而是聚焦于那些撤退过程中单个士兵的遭遇。
在拍摄方面,它侧重展现敦刻尔克背景下士兵们的内心世界和亲身经历。影片摒弃了传统战争片中常见的激烈战斗场景,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听和情感感受。
影片对当代的意义
尽管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现实中类似的悲剧仍在上演。这部影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种感受让人们对那段历史事件有了更贴近现实的认知。
影片中士兵们的遭遇让人想起现实中的难民困境,这种不同时代的共鸣展现了影片的强大生命力。
电影中的留白
电影未对政治冲突进行深入探讨,也未对历史进行全面回顾。它特意为观众留下了空白。在有限的两小时里,我们无法将敦刻尔克的全貌浓缩其中。这种空白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如同那位老兵对敦刻尔克精神的解读,这种精神是开放的。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诠释它,并在电影之外,联想到更多关于敦刻尔克撤退背后的故事。
对于《敦刻尔克》这种与众不同的叙述和创作方式,你是否觉得它很有意思?如果你觉得好,不妨点个赞,分享一下,同时也很乐意听到你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